露骨料透水混凝土-广州地石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欢迎您!

地石丽首页| 产品展示| 工程案例| 网站地图

全国咨询热线 020-32074501 经销商咨询热线 18902282059
广州地石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32074501
联系手机: 18902281029
Email:gzdishili@126.com
公司地址: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新塘大道东10号自编D栋

露骨料透水混凝土

作者:  文章来自于:www.gzdishili.com 更新时间:2019-09-24 17:41:18

 (原标题:外媒:联合国报告赞中国"海绵城市"项目节水先行)

 
参考消息网3月21日报道 外媒称,联合国表示,在气候变化和全球人口增长威胁数十亿人的水资源安全之际,各国政府应该重点关注“更加绿色”的政策,以改善水的供应和质量。
 
据法新社3月19日报道,《2018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称,据估计,每年有36亿人,也就是全球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一年中至少有一个月可能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该数字到2050年可能升至57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巴西利亚举行的报告发布会上说:“这份报告提出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更好管理水资源,这是所有人需要一同尽责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力求避免与水有关的冲突。”
 
报告称,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水资源使用量增加了6倍,“并且继续以每年约1%的速度稳步增长”。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变化等因素,使用量预计将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全球水循环不断加剧,“较湿润地区普遍变得更湿润,较干旱地区变得更干旱”。
 
报告主编理查德·康纳说,水库、灌溉渠和处理厂等所谓的“灰色”或者说是人造水基础设施,已经不足以应对这些挑战。
 
报告称,绿色解决方案已经呈现巨大潜力。例如,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通过森林保护项目以及为鼓励农民采取环保做法而向其付费,纽约保护了向城市供水的三个最大流域。
 
报道称,另一个例子是中国旨在改善水供应的“海绵城市”项目。到2020年,中国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打造16个试点项目,目标是通过提高渗水、保水和蓄水、水净化以及恢复附近湿地等方式,回收70%的雨水。康纳说,“这些解决方案具有成本效益”,并且成本不高于传统系统。
 
报道称,联合国指出,据估计,如果采用更加绿色的水资源管理做法,全世界农业产量可能增加约20%。
 
联合国世界水评估计划协调员斯蒂芬·乌伦布鲁克说,除了改善水质外,“通过更好的水资源管理可能增加每公顷的农业产量”,从而养活更多的人。
 
报道称,“绿色”基础设施还有助于对抗侵蚀、干旱和洪水风险,同时提升土壤质量并增加植被。
 
<<<<<<<<<<<延伸阅读>>>>>>>>>
 
 近年来,每到夏季我国城市就频频遭受大暴雨的袭击,且雨灾“等级”逐年升高,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报道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笔者不想讨论雨灾属于多少年一遇的等级,但是暴雨过后,各城市均发生严重的积水现象,导致交通堵塞、电力中断、房屋被淹却是不争的事实。专家指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城市路面不透水。
 
      在城市建设中,许多城市大量采用水泥、柏油、混凝土等封闭地表,取代原有的土壤表面;对人行道、露天停车场、庭院及广场等公共场所,也喜欢用整齐漂亮的石板材或水泥彩砖铺设。封闭地表在改善交通和道路状况、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对城市生态和气候环境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城市成为“人造沙漠”。封闭地表和高楼大厦使现代化都市的地表逐步被阻水材料所覆盖,水分难以下渗,降水很快成为地表径流,进入河道或者地下排水管道,形成了生态学上的“人造沙漠”。
 
      城市“热岛效应”严重。不透水的路面缺乏对城市地表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雨水蒸发快,地表易干燥,扬尘污染重;且雨后水分快速蒸发,空气湿度大,使人感到闷热难耐,而后又异常干燥,产生气象学上的城市“热岛效应”。
 
      地下水位呈现“漏斗型”。不透水路面阻止了地下水补给路径,加之城市地下水的过量抽取,导致城市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引发地面沉降,沿海地区还会导致海水倒灌;造成地质学上的“漏斗型”地下水位。
 
      城市遍布“死亡性地面”。硬化不透水地面使城市中用来调节小气候的地表植物生长困难,有的树木甚至因根系缺水死亡、倒伏,从而丧失生态作用。
 
      地表径流对城市地表水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城市地表存在大量尘土及各种污染物,因此径流形成过程虽然洗涤了地表,但同时也快速地将这些污染物带入了城市河道。
 
      相反,路面透水可以平衡城市生态系统。雨水由透水路面渗透入地,使地下水位迅速回升。透水地面还能通透“地气”,使地面冬暖夏凉,雨季透水,冬季化雪,可以增加城市居住的舒适度。另外,由于透水地面孔隙多,地表面积大,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可减少扬尘污染,也可降低噪音。一些发达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开发透水性路面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庭院、人行道、自行车道、公共广场、露天停车场、公园内道路及道路两侧和中央隔离带等,增加了城市的透水透气空间,对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生态平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后,用透水材料替代传统材料铺设路面,已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普遍经验。如以环保技术见长的德国提出到2010年,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我国地处季风气候区,夏季暴雨和台风雨经常光顾,每年都有多次的洪涝灾害产生。为避免和减少这种因城市地表封闭而加剧的生态灾难,笔者建议:
 
      首先,城市管理者应该基于城市生态理论进行科学规划,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应该合理使用原来通透的土壤表面,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有的自然状态;在局部建设中,只对确实需要封闭的地方使用最低要求的封闭措施。
 
      其次,在公共区域,如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郊区道路和郊游步行路、广场等受压不大的地方,一律采用透水性地砖,砖与砖之间用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露天停车场地面应选择有孔混凝土砖,并在砖孔中用土填充,以利于杂草生长,使地面既透水又能涵养水分;城市便道路面要尽量使用有孔砖加碎石铺设,既阻止杂草生长,又可渗透雨水,还能减少地面的热反射。
 
       第三,制订科学合理的道路质量标准。要求所有重要的路面结构都要设置内部排水系统,如果使用有面层的混凝土路面砖,面层混凝土必须与基层混凝土牢固黏结,并有10%以上的孔隙,使水能够渗入地下。
 
       第四,城市建设应多考虑应用透水性强的建筑材料。要在税收政策、金融信贷、产业促进等方面大力扶持透水砖等环保型建材的研制和生产,使透水砖不仅环保更要便宜,以增强其在建筑使用中的成本吸引力。